西部法学评论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瞭望 | 法学教育创新、法学理论革新、法治思想

  《瞭望》:未来你将带领中国政法大学往哪些方向发展?

  与时俱进 引领人才培养回答时代之问

  马怀德:今年6月我们刚成立数据法治研究院,在此之前,我们还在2019年将数据法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进行培育建设,2020年我们又申请数据法学为法学目录外二级学科获教育部备案,2021年3月我们还引入16位国际专家的“数据法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(111计划)”,并获教育部、科技部批准,2021年5月我们又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建“智慧法治联合实验室”,这些都是我们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变化推动的新探索。

  最突出的社会需要是,随着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以及5G等新技术快速发展,技术及其运用对经济发展、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均产生巨大影响,引发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,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深入研究,以指导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模式健康发展。

  1952年,由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燕京大学、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正式成立,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由此开篇。

  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涂铭 吴文诩 马晓冬

  《瞭望》:你认为当前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的时代需要和社会需要是什么?

  二是学科结构越来越合理。我们的法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,基本覆盖教育部法学一级学科目录内的所有二级学科,甚至包括像军事法这样的学科。各个学科中,基础学科传统就很强;新型交叉学科已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潜力。

  一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。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,如果培养的法治人才不懂实践、不关注实践,不能将法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,人才培养就是不成功的。

  在新的深化教育改革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,我们又做了一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制度创新,集中体现为实行“四个首次”。

  巍巍学府,苒苒风华。

  实行“四个首次”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

  马怀德: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发现,法治人才培养必须注重两个“结合”。

  《瞭望》:你认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应注重什么?

  《瞭望》:你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近30年,这些年学校发生了哪些突出变化?

  一是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。法学学科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创造新理论,或者发展理论。

  2020年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中国大学排名,中国政法大学位列政法类高校第一,蝉联最好法学学科排名榜首。

  1983年,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,中国政法大学组建,中国法学教育翻开新的篇章。

5月9日,中国政法大学第三届法大人马拉松赛现场? ? ?中国政法大学供图

  第三是跨校培养。我们跟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给学生颁发学士学位,这在学生中还是很有吸引力的。

  据统计,建校以来,中国政法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,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名师、政法英才。同时参与了国家几乎所有的立法活动,引领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、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,创造了一系列有重大学术价值、有深远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。

  发展法学学科 服务全面依法治国

  中国政法大学建立之初,新的政权刚刚建立,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政法骨干人才,可是那时候还没有哪所学校能够提供系统的培养和教育,所以国家就在原来北大、清华、燕京、辅仁大学的基础上,把法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这些学科力量抽离出来,组建北京政法学校,用来专门培养优秀的政法人才,为新中国的法治初创事业提供人才基础,这就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史和传统。

  一方面,这种现象跟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有密切关系。我们党重视法治,国家重视法治,这样一来,过去法学于大众而言,可能是陌生的、有隔膜的,但是现在越来越跟老百姓拉近距离,而且大家相信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,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有希望,建设法治社会非常有必要。

  青年教师“出圈”普法 拉近法学与生活关系

  该项目实行单独的培养方案,分别在两校完成主要的法学和英语课程教学任务。符合两校学位授予标准的,我们授予联合学士学位;经考核合格的学生,可以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推荐资格,攻读学校的国际法学(涉外法治方向)学术型硕士研究生。